五、适当停顿,引发注意 停顿在艺术上往往会造成强烈的效果。《老残游记》中王小玉唱梨花大鼓就是例证:“正在缭乱之际,忽然霍然一声,人弦俱寂,这时台下叫好之声,轰然雷动。”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,教师若一味地口若悬河、滔滔不绝,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,课堂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。因此,教师在授课中要适当停顿、留白,引发学生的注意。例如:分析重难点时要留白,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、宽松的思考空间。如柳永《雨霖铃》中写清秋时节的离别,念到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一句,我暂缓讲解,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淡淡的“无语”中道出了多少离情、多少缠绵,学生在填补和想象的过程中会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,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的深处,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。又如:讲到新旧知识连接处要稍微停顿,等学生思维跟进后再讲解新知识;有时课堂秩序出现“骚动”,教师不宜一味讲解,可运用戛然而止的方法以引起学生的注意,待其集中注意力再讲。 六、若有若无,以意会之 “若有若无”即具有亦此亦彼的不确定性,具有一种朦胧美的审美境界,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,具有模糊性。教学过程中,教师若创造了这种模糊审美境界,那么教学便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。例如汉乐府诗《陌上桑》中写了罗敷的美:“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帩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怒怨,但坐观罗敷。”罗敷的美是模糊的,我们不妨让学生处于“若有若无”的审美境界,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来体会罗敷的美,而不必用明晰确切的语言或现实中的人物去概括和类比。否则,不但会破坏学生的审美思维,而且会影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。 实践证明,留白教学艺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教育机制下,能收到比用清晰的表达、明确的语言、严谨的推理等更优化的教学效果。语文课堂中的“留白”并不是空无所有,而是“含不尽之意,见于言外”。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较多的启发,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,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,获得审美的愉悦。这就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学内容,在诱导上多下功夫,让学生能通过对“留白”的想象、领悟,获得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教学效果。 参考文献 [1]蒋月霞《谈文学教学的模糊性》.《现代语文》,2007,5。 [2]彭玉华《浅谈学生阅读体验的生成》.《语文教学研究》,2007,3。 [3]徐筱红《语文教学中的模糊艺术运用》.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》,1998,12。 [4]胡家曙《落实新课程,贵在新套路》.《中学语文教学》,2007,5。 |